-
神鳥:古蜀人心中的白月光
神鳥一直以來都是古蜀人心中的白月光,這源遠流長,一直持續到漢代,巴蜀已經被中原文化給完全同化了。但是蜀人原有的古老文化,還是通過新的方式,又融入到漢文化里面去。 -
三星堆的青銅大眼睛,在瞅什么?
古蜀人是特別在乎眼睛的,覺得眼睛蘊涵著巨大的魔力。要么是蠶叢的神像,有“縱目”的神眼;要么是給部族大佬的石頭像來個點睛,讓他活過來去通天;要么就是造出一堆菱形的、鏤空的、眼球形的各種眼睛,懸掛起來,就能擊殺各路妖魔鬼怪,保護神廟的安全。 -
甲骨文中有沒有關于三星堆的記載?
商人和三星堆隔得太遠,確實沒有直接打交道。三星堆和中原的交流,是通過長江中游的盤龍城,或者陜西的周人之類,來間接進行的。殷墟甲骨文里面的“蜀”,在山西或河南一帶。真正提到巴蜀的,是周人的甲骨文。 -
三星堆的“千里眼”面具,并不是古蜀王得了甲亢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認為,非凡的首領、貴族、圣人、英雄之類,他們的身體形象,都和普通人不一樣,必須有奇異之處。三星堆青銅面具上夸張的突出眼睛,其實要表達古蜀王和普通人不一樣,他是自帶神性的。 -
三星堆黃金面具的秘密:戴上面具就成了能驅鬼的神
三星堆那些戴著“黃金四目”面具的人,很可能是在祭祀儀式中,擔任“方相”的各族酋長。戴上面具,成為星宿老仙,法力無邊,各路流竄的鬼魅,見了就被嚇跑。他們要守護莊嚴的祭祀場所,驅趕各路邪魅,不能讓各路妖魔鬼怪去打擾三星堆眾神的祭典。 -
象牙:古蜀人治水的神器
三星堆、金沙遺址中大量的象牙,見證了古蜀人對山崩、水災之神的恐懼。象牙既是珍貴的禮器,也是具有宗教和巫術力量的法器、武器。在古蜀人各種青銅神靈、祖先神的幫助下,共同守護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
金權杖和大斧頭,誰更代表權力?
包括巴蜀在內的整個大西南,原本都崇尚權杖、魔杖。但隨著秦漢以來中原文化對巴蜀的持續輸入,蜀人也崇尚玩板斧了。 從三星堆的金杖,到漢代成都的斧車出行圖,蜀人從權杖派,變成了和中原一樣的板斧派。 -
古蜀人:我們是拜金主義者
古蜀人的財寶主要有五種,分別是:青銅器、玉器、絲綢、大龜殼、黃金。而中原地區貴族的財寶主要是四種,分別是:青銅器、玉器、絲綢、大龜殼。也就是說,其實巴蜀和中原的財富觀,五種里面有四種都是一樣的。 古蜀人唯一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是一群“拜金主義者”,而夏商周時期的中原人,對黃金不那么感興趣,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前四種寶物上。中原地區要到更后來的戰國、秦漢時代,才開始愛上黃金。 -
夏商周的中原人其實不拜神像
在夏商周時期的中原人看來,神這么高貴的東西,一般是沒形象的,所以一般用兩種方式來表達。一種是用“神主”,就是木牌之類,上面書寫神或祖先的名字。還有一種是用“尸”,即讓人當演員,去扮演神和祖先。 -
文博會二十年:中國文化生活經歷了什么
時隔五年,中國導演帶著新作再度回到戛納主競賽單元。 也許讀者從未離開,只是需要在新的空間與作家重逢。 古今交替之間,新的文化格局,一邊根植傳統,一邊走向現代,在相互交融之中呈現出嶄新的樣貌。 近年來,引起公眾極大興趣的三星堆、殷墟“考古熱”,都與“探源工程”的考古進展密切相關。 多樣化的文化要素越來越多地流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各領域,而構成當代文化景觀的文學、電影、考古文博等,作為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現代化敘事的特有風貌。 (本文首發于2024年5月2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