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英國人如何成為“漢簡研究繞不開的人物”
學者馮立曾撰文總結英國漢學家魯惟一的學術貢獻,參與編撰《劍橋中國史》為其一。其二是魯惟一作為第一代漢學家之一,教學研究七十余年一直筆耕不輟,是西方漢學界最早重視中國古代出土文獻研究的頂級學者。其三,作為中西學術交流的文化使者,他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將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經典翻譯介紹至西方。 魯惟一認為,歷史學者都肩負著兩種不同的使命,“一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出版學術著作,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為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提供借鑒;二是面向大眾,引領他們對自己的研究話題產生興趣,為普通大眾的知識普及做好引領。多年來,我自己關于秦漢史的研究都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早期歷史,讓更多的專家和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早期古代史,以便給他們提供一個可資比較的文化視角,進而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合作?!?/div>關于《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從研究外國史的角度來看,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貢獻,遠過于中國的日本史研究的水平和貢獻。就世界范圍來看,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水平最高、貢獻最大的,當屬日本學者。背誦助教的講稿:吳宓教“世界古代史”
他在西南師范學院任教時曾擔任過世界古代史的教席,恰與筆者目前所授課程相同。他在教授這門課時曾遭逢頗多周折,既讓人慨嘆,也發人深思,亦可由此尋覓時代留下的曲折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