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案審查末梢:給鄉鎮紅頭文件“排雷”
2022年,浙江涉鄉鎮街道的行政訴訟案件敗訴524件,占行政敗訴案件總量的67%。 2024年年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布當年的備審報告,首次提及“支持地方人大探索開展鄉鎮(街道)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 按照法律規定,備案審查作為憲法實施監督制度,是一種事后監督形式?!耙青l政府在文件發布前就拿來提前給人大審,怎么辦?” -
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建立45個國家級基層立法聯系點
截至2022年10月,全國已有24個?。▍^、市)出臺實施意見或工作方案,多數地方人大都探索建立了聽取政府報告債務情況的制度。 -
越來越“?!?,地方兩會深議碳中和
南方周末記者通過采訪8位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現,2022年地方兩會關于雙碳的建議、提案專業性很強,不再只有宏觀概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行業中。 以雙碳話題形成“集體提案”是2022年各地兩會的特點。由于雙碳話題的專業性,也集結了多個領域的專家參與調研。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3日《南方周末》) -
回望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40周年:地方人大許多創新寫入國家法律
國家監督法中規定的7種監督方式中,執法檢查、專項工作報告及相關評議,都是地方人大探索的成果。 -
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這40年:“四權”進退
1980年4月,彭真第一次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主要職權明確為立法權、重大事項決定權(決定權)、選舉任免權(任免權)和監督權,簡稱“四權”。 -
廣西防城港人大“反核”,四方舊賬爛尾?
民間反核并不少見,但廣西防城港人大以正式決議的方式站到了核電對立面,實屬罕見。然而,這場反核大戲的主角并非“老百姓”,亦非地方人大,而是中國兩大核電巨頭在廣西的十年較量,夾雜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訴求,直至如今人大決議請求“屠龍”。 -
改善流程設計 提升人大審議品質
不少地方的“兩會”已經結束,媒體上,能吸引人閱讀的預算審議新聞寥寥無幾。按說,納稅人關切的問題很多,此刻的人大,本應充滿追問與解釋、質疑和答疑的氛圍。法理上,地方人大應是地方政治的中心環節,是公民通過人大代表,參與和決定政府施政方向的最重要場所。 -
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的前提
近日報道稱,審計署將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近三年來,審計署已先后兩次審計地方政府性債務。一位地方人大的有識之士曾說,公眾批評政府腐敗,多盯著“三公”不放,其實真正的“大老虎”在地方融資平臺和數額巨大的項目中。 -
警惕“政府一申請,法院就強拆”
可以想見,新征收條例一旦實施,法院的行為很可能變成積極受理政府提出的強拆申請,并積極發出強拆令。與此類似,地方人大也可能積極按照要求,將政府提出的“舊城區”改造規劃審議通過。 -
民事訴訟法修正豈能關門進行
我們建議在立法審議中要及時將選擇的草案向全社會公布,向地方人大和政府行政部門、各大學法學院和研究機關以及法律實務部門廣泛征求意見,并且要反復審議、幾易其稿,以解“部門立法”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