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消保在身邊:支付安全常相伴,防范風險守財產
-
數字金融與數據安全如何兼得?|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②
進入2023年以來,無論金融科技從業人員數量還是金融科技投入金額,各金融機構的投入有所放緩。 對于“大模型”各項投入進入審慎期。投入的冷靜與表象的火熱形成了反差。 隨著各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金融機構系統問題時有發生,甚至成為熱搜新聞。第三方支付公司數據安全成為雷區。 -
一“碼”就醫,人均省43分鐘:醫保碼如何更好用更智能?
騰訊健康測算的數據顯示,以一個普通參保人來說,就診前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實現預約掛號,結算時使用醫保碼完成線上醫保支付,平均為每位就診人節省了43分鐘。 老年人就診大部分有家屬陪伴,通過醫保親情賬戶功能,陪伴的家屬可以將老人的醫保碼綁定在自己的賬戶,方便為老人預約和支付費用。 醫保碼在方便的同時,如何確保醫?;鸢踩?,也給各方帶來挑戰。莆田警方曾偵破一起冒用醫保碼的案件:村民死亡后,其親屬冒用醫保碼就醫報銷,騙取醫?;?。 -
SWIFT“武器化”,加速全球“去美元化”
SWIFT系統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為跨境結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標準化、自動化的通訊業務,提高了全球支付的便利性,被廣泛使用。但近些年來,SWIFT系統多次被西方國家用作金融制裁的工具,破壞了其“中立性”原則,迫使更多國家尋找替代方案,并同時推動了全球“去美元化”的深入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狀告開發商采集人臉信息案勝訴,避免成為“透明人”依然很難丨快評
同樣是消費場景,機場與高鐵站等敏感場所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的正當性,就明顯要比樓盤采集人臉要高得多;在“必須刷臉”的消費場景比如某些網絡平臺/支付平臺,用戶可以從人臉采集里分享平臺方的收益,或是享受一定的便利(安全性另當別論),必要性也要高出“人臉信息成為商家免費產品”的那些場景;又或者在一些需要特別安全保障的場所,人臉識別甚至會是被采集者為了保障正常生活秩序的合法需求(比如私人住宅,高檔酒店,機艙,駕駛室)。 -
“9·11”二十年,大批美式裝備留給阿塔:阿富汗會成為新的“兵工廠”嗎?
在先進美式裝備的加持下,塔利班軍事實力的增強立竿見影。不過,也有人擔憂這些戰利品會形成外溢效應,增加地區的不穩定性。有報道稱,一部分美式武器已流向阿富汗民間軍火市場。 25名美國國會議員向美國國防部長發出一封署名公開信,敦促美國防部應該列出詳細的武器留存清單,并對這些“美國納稅人支付的高科技軍事裝備”負責。 “雖然奪取這些設備可能對塔利班有利。但它并不對美國、盟國或合作伙伴構成威脅?!泵绹褰谴髽前l言人埃里克·帕洪近日表示,美國國防部并不用擔心這會造成“重大技術或敏感能力的損失”,因為阿富汗國民軍以及安全部隊等“并沒有學到這些技能”。 -
刷臉支付安全嗎?
讓支付寶和微信都投下數十億推廣的刷臉支付技術,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這兩家巨頭對這種技術信心十足? -
國家網信辦就"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約談當事企業負責人
針對近日新聞媒體報道的“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國家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近日約談了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 -
央行出手!條碼支付告別"無證駕駛",將設單日限額
人民銀行27日正式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的通知》,并配套印發安全技術規范和受理終端技術規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實施。 -
數字時代支付風險加劇 支付巨頭構建支付安全生態
8月17日《經濟參考報》刊發題為《支付巨頭合力構建支付安全生態》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