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識智能:城市新基建的自動“跑腿”公司
當資本回歸理性,自動駕駛公司如何獲得青睞? -
一嗨租車:從“出行+服務”到“第三空間”的范式升級
從優化機場租車體驗到文化融合,再到品牌聯動,一嗨租車的美蘭機場旗艦店不僅是租車門店的升級,更像是一場行業模式的實驗。 這場實驗的本質,是租車行業從“被動配套”到“主動賦能”的跨越——它不再是文旅產業鏈末端的工具型服務,而是通過空間重構與資源整合,將租車服務嵌入社會經濟的毛細血管,成為區域經濟升級的“新基建”。 -
近萬億投向運河,水道會成為基建新引擎嗎?
截至2023年底,中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與2014年相比,僅增長了1%。 與公路、鐵路運輸相比,內河運輸載貨量大,且價格便宜,缺點是運輸時間長。 建設運河的資金,主要來自地方政府。 -
基建新規請民企入場,公共服務會漲價嗎?
兩則文件,決定了未來數十萬億地方資產的前景:引入民企,只能走特許經營模式,聚焦“使用者付費”項目,降低對財政支出的依賴。 “115號文出來后,大家都緊張,擔心吸引不了民企參與,這個體量的項目,有能力參與的企業又有多少?” 民企入局基建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定價”,“這些公共服務價格和普通人息息相關”。 -
金融業如何自我變革?|2023新金融發展報告①
一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各相關部門、機構、企業等相互協同良性循環的結果,而非憑借任何單方力量。 商業銀行對公貸款結構正在從過去的“房地產、基建、金融”的舊三角循環向“科技、產業、金融”的新三角循環轉變。 普惠金融的難點和痛點之一在于“長尾客群”的風險定價難,風控成本高。隨著金融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互聯網銀行為代表的新金融勢力崛起,這一難題有了較大改觀。 -
第三支柱“新基建”啟幕:養老金融如何嬗變?
對比發現,我國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結構不夠合理,配置品類較為單一,整體均衡性和抗風險性較弱;國內養老金融產品仍受到資本市場發展限制,涉及的金融工具、底層資產等較為單一。 財富管理業務可穿越經濟周期,平滑營收曲線,是金融機構未來業務重要的發展方向。如何能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全生命周期財富管理解決方案是金融機構迫切思考的問題。 在政策引導上,應打通養老第二、第三支柱,可更大程度發揮個人養老金的資產配置作用。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想發揮預期效應,需要達到各層級緊密聯系、各司其職的狀態。 -
萬億教培市場大船轉舵:“未來最大機會,或許在教育新基建中”
左手裁員,右手轉型。近一個月來,教培頭部公司宣布的轉型方向令人目不暇接,素質教育、托管市場、職業教育等成為企業選擇的新方向。 “行業變了,未來最大的機會,或許存在于教育新基建中?!?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19日《南方周末》) -
“新起點在縣”:美團點評互聯網 + 縣域扶貧計劃
2020 年 6 月,美團在前期“新起點計劃”的基礎上,啟動“新起點在縣”互聯網 + 縣域扶貧計劃,包括面向貧困縣再提供 20 萬個騎手崗位,切實把扶貧舉措落實到縣一級??偟膩砜?,該計劃以就業扶貧為核心,通過新就業在縣、新基建在縣、新旅游在縣、新培訓在縣、新公益在縣五方面的舉措,幫助貧困縣把勞動力輸出去、周邊游客引進來, 并通過生活服務業人才培訓、在縣商戶加速“上網”等方式,切實推進縣域經濟的生活服務業數字化,創造新就業崗位,形成消費和就業貫穿其中的縣域內循環,從而助力脫貧,推進鄉村振興。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新機遇、新引擎——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新動向觀察
搶灘新基建,培育后疫情時代新增長點,正在成為新發展潮流。 -
被誤讀的新基建潮
過去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大都集中在供給側一端,但很多專家認為,基建投資的經濟拉動效應正在遞減,直接補貼居民也許是更好拉動消費的方式。 整個基建對GDP的貢獻約為10%,狹義的新基建在基建中所占比重約10%,換言之新基建對GDP的貢獻只有1%,作用有限。 新基建跟老基建不是一刀兩斷,而是相互融合。廣義的新基建,背后的體量也可以很大。以一個高科技新區為例,里面的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中心等都要有建筑物,也要有配套的公共設施,道路、橋梁、涵洞、綠化帶、各種網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