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組織能否促成緬甸民族和解
當多民族分布的地理空間被硬性歸為一個國家時,民族沖突往往再所難免,因為整合國家共識的過程也伴隨著權力結構、觀念、經濟來源乃至日常生活習俗的變革與博弈。這種博弈在緬甸變成了十多年內戰。不過,緬甸政治轉型或許給了民族和解一個機會。從2012年起,在仰光,年輕人建立民間和解組織,作山地少數民族與平原大民族之間的橋梁。 -
化解“釣魚島危機”新路線圖 (下)
世界歷史的經驗教訓證明,以共同管理、共享資源的功能主義初級共同體模式足以化解主權爭議、推進民族和解。東亞是走向和解、統合的“歐洲化”,還是墮落于仇恨與暴力循環的“中東化”,中日兩國負有決定性的地區政治責任。 -
朝媒呼吁朝韓對話
朝鮮《勞動新聞》1月3日發表多篇文章,呼吁進行朝韓對話,改善朝韓關系。文章表示,朝鮮謀求民族和解和團結,改善朝韓關系,進而開辟自主統一道路的立場和意志是始終一貫的。全體朝鮮民族應該滿懷希望和信心,在“民族共助”的旗幟下共同斗爭,以開創國家和平和統一的新局面。 -
巴勒斯坦或簽和解協議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政治領導人邁沙阿勒28日晚在開羅與埃及官員舉行會談后表示,埃及將在10月召集巴勒斯坦各派別舉行會議,以簽署一項巴勒斯坦民族和解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