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應該請機器人保姆
擁有具身智能的機器人有可能緩解人們養育孩子的辛勞,從而提升人們的生育意愿。 -
連續6年沒過上完整的春節丨記者過年
我特別能理解生育意愿不強的年輕人。我們這一代人對于撫養孩子的理解、撫養孩子的模式與我們的父輩完全不同,僅僅撫養孩子耗費的時間、精力,與父輩相比就是幾何級的增長。 -
生育支持政策對誰更有效?來自5413位育齡女性的調查
從未生育過的女性可能對生育支持政策的敏感度不強;首次生育的女性對育兒更為緊張和在乎,單一的經濟支持政策很可能無法提高其生育意愿;完成過兩次生育的女性生育動力更強,可能更注重生育支持政策的實用性。 -
新司法解釋確立兩條彩禮返還規則,“共同生活”或實質恢復事實婚姻 ?丨快評
最高法負責人對此的解釋是:共同生活的事實一方面承載著給付彩禮一方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會對女性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曾經有過妊娠經歷或生育子女等情況??傊?,兩條彩禮返還規則或彩禮保留規則,具體怎么影響男女婚育意愿,需要長期觀察與研判。 -
人類的智商正在逐年下降?
全球人類,尤其是那些教育水平較高地區的人類,很可能都會面臨這個問題——似乎聰明人不斷在自我淘汰。當然,“教育水平較高”這個概念似乎有進一步解析的必要:是更長的教育年限,還是更高的學歷,抑或兼而有之?是不是他們在接受教育過程中被注入的價值觀影響了其生育意愿與生育率?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究了。 -
經濟發展必然影響生育意愿?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生育率會下降,但經濟好轉之后生育率卻不能回到從前,研究人員對這一奇怪的現象給出了新的解釋。 -
中國女性終身無孩率近10%?數據仍待確認,但生育意愿持續走低
一般情況下,女性終身無孩率的計算方法是用50歲無活產子女的女性數量比50歲全部的女性數量。 受訪的學者也有共識:即便未公布2020年的數據,但近年來女性生育意愿的下降和現有子女數的持續走低已是明顯的趨勢。 翟振武曾做過研究,結果表明,多年來中國40歲、45歲、50歲三個年齡段的已婚婦女終身無孩率的比例始終很低,均在5%以下。 -
用經濟手段刺激生育可行嗎?看不見的“意愿”“幸福感”更關鍵
以設想中的某個統計目標(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生育率)作為政策依據不僅是一種認知誤區,更可能因為古德哈特定律(當一個度量成為政策目標,就不再是一個好的度量)的聚焦效應而造成嚴重后果 (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
基層計生工作者楊理平:計生協的昨天與今天|我這十年
楊理平印象中,“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的兩年,街道范圍內育齡夫婦的生育意愿比較高漲,到后來進入“三孩”時代,年輕人的生育率則沒有明顯攀升。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日本少子化50年:什么在影響生育意愿
育齡婦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內生育率,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口群體的生育水平。然而,生育意愿像是探測器,生育率并非社會問題的根源,而是社會問題的綜合體現與結果?;蛟S,這些年日本政府應對少子化政策的實際效果可以佐證這一點——盤根錯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影響著育齡婦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內生育率,深遠影響著一個人口群體的生育水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