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克大學曲棍球案”落下終章:瘋狂的美式政治正確助長性侵誣告丨快評
為何“白人男性性侵黑人女性的指控”可以靠著原告的口頭證言與檢察官的一己之私就得以進入司法程序?如果說“法律事實不等于客觀事實”,那么本案的實際情況其實是“客觀事實根本不存在”,檢察官繞開證據就進行了有罪推定。在這個過程中,三名原告的合法權益就遭遇了粗暴踐踏,陷入了實際意義上的“自證清白”陷阱。 -
特朗普歸來:“兩個美國”撕出結果?
“本次選舉是美國前總統和現任副總統兩個道路、兩個方向的對決,它也是撕裂選民群體、分裂美國社會的一次選舉?!敝袊嗣翊髮W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民主黨選民常以少數族裔、多元性別群體、受教育程度高的進步派、藍領勞工階層等為主。而支持共和黨的選民包括傳統、具有保守的基督教立場的白人選民,以及2016年以來特朗普的忠實粉絲——鐵銹帶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白人男性。 本輪選舉吸金無數。據《福布斯》統計,哈里斯獲得了約80名億萬富翁支持,特朗普得到大約50名億萬富豪相助。 -
在農村“翻譯”法律的“明白人”
到2024年3月,全國已經有397.2萬“法律明白人”,活躍在鄉土中國的熟人社會中。 村居法官、村居法律顧問有較高的法律專業素養和專業資質,而“法律明白人”的專業要求相對沒有那么高。 在過去的農村,往往是以實力和話語權來解決問題糾紛。普法更重要的作用是,讓村民們知道,法律才是最根本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以前的“規矩”。 -
02:16
吃一年白人飯是怎樣的體驗?打工人說難吃又上癮
“白人飯”的主要特點是“生、冷、少”。 -
英國多地發生族裔間沖突:多元化的必然結果?丨快評
19世紀初,英格蘭詩人威廉·布萊克創作的“英國第二國歌”《耶路撒冷》(Jerusalem)里的歌詞也往往為白人民族主義者引用,將外來移民比喻為“黑暗撒旦”:“圣城是否建在這里,在黑暗撒旦的磨坊之間?”(And was Jerusalem builded here, among these dark Satanic Mills?)布萊克的詩句本是對英格蘭歷史的謳歌與對未來的祈愿,但今天卻不幸成為由“文明的沖突”代下注腳的疑問句。 -
酸奶碗、貝果走俏,難以下咽的“白人飯”怎么就火了?
原汁原味的酸奶碗“酸到齜牙”,原汁原味的貝果“干到噎人”,難吃歸難吃,健康是真的健康,“白人飯”以其高纖維素、高蛋白質、低熱量,受到國內很多健身人士的歡迎。 -
顏歌:英語世界里的少數族裔
“用中文寫作時可以想象我的讀者。但是用英文寫作時,我無時無刻都有一種恐慌——想象不出讀者的樣子,TA肯定不是白人,但又不知道是什么人——沒有面容沒有身份。我也不是第一或第二代移民,只是一個暫時困在那兒的人,假想讀者成了我最大的問題之一”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國泰空姐歧視非英語乘客:同為中國人何來“白人高人一等”心態?丨快評
“在國泰的飛機上,只要你不是白人,英語好都不行”的現實,顯示“內化性歧視”已在國泰空乘群體深入骨髓。 -
秘魯危機:“種族滅絕”背后的利馬精英與原住民沖突
在眾多秘魯南部原住民心中,首都利馬是被混血兒和白人構成的“精英階層”掌控的世界,而卡斯蒂略的“闖入”打破了這一固化的階級形象。這也是在任期內被彈劾三次的他能夠受到抗議者“擁護”的原因。 -
放生生意,網住落寞信徒丨記者手記
生活中的失意之人,想在一件看似玄妙的事物上尋找意義,以此寄托蒼白人生當中無處安放的崇高感。我想,熱衷放生的那些信徒,其實也是落寞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