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穩定的AI是比父母更好的老師嗎?
在科技教育前沿實踐者薩爾曼·可汗看來,AI的發展是既定事實,父母應該學會更好地利用 (包括科學地設定界限) 而不是回避或抗拒它?!俺鲇趯夹g不確定性的恐懼而后退一步旁觀、等待,或放慢腳步,相當于把機會拱手讓給那些無意遵循技術應用規則和倫理的人,他們不會顧忌、不會等待?!? 相比AI,父母的“不完美”或許也是“完美”教育的一部分。因為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孩子們需要學會如何應對不完美的狀況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服美役》作者:女性的狀況沒改善,而男性的在惡化
“美的標準的內化產生了許多影響。被物化會導致自我物化:你開始把自己視為一個物體,把你的身體視為一堆符合標準或錯誤的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我表達和生活選擇。此外,一個相關的影響涉及清晰感知身體信號的能力,比如饑餓、口渴、睡眠,美的標準對這些感覺產生深層影響,有點像對一個人大腦的持續干擾?!? “我們愛上的不是那些符合標準的人,而是那些讓我們驚嘆的人。當我們告訴我們愛的人他們很美時,我們通常談論的是我們的感覺,而不是他們的長相”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服美役:美麗的“監獄”怎么生效?
近年來,“服美役”一詞在各大社交媒體流行。盡管這個詞的內涵并不清晰,人們對它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但關于“服美役”的爭論越來越多——美的標準是什么?為了美而做的努力在什么情況下是一種“服役”? 當社交媒體上的精致圖像和“素人”們的生活圖景創造著美的神話,當難以分辨的廣告出現在我們每天24小時隨身攜帶的手機里,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無數人都內化了既定、單一的對美的要求和評判,美還是獲得快樂和幸福的途徑嗎,抑或是對人的物化和束縛? 當我們把欲望投射到美的鏡子中時,這些欲望有多大程度是自己的,有多大程度來自他者的凝視,又在何種意義上被消費主義、傳統觀念和權力結構所塑造?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費瀅:巴黎黑戶、舊貨商人與10年博士生
“文本根本不知道是真是假,完全是流動的意義,甚至是一個詞的搭載意義都很不穩定。但是物品已經是一個過去的東西了,它有它的真假,它是一種正確性,但在這之上,它有很多附加的意義,這個意義又是流變的,這中間有很多沖突和拉扯。這些審美的流變作用在我的生活上,讓我變成一個玩世不恭的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2023年俄烏沖突會結束嗎?丨開年十大猜⑦
在戰場上,2023年俄烏雙方恐怕都很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歐美的經濟制裁會對俄羅斯政府收入和民眾生活產生更大影響 -
羅新:以普通的底層的邊緣人的視角書寫歷史
讀博期間,羅新讀到一份上世紀20年代出土于洛陽北邙山的北魏碑文拓片,由此瞥見閨名王鐘兒的86歲老尼慈慶的一生。這位出身于南朝劉宋中層官宦之家的女子經歷了戰亂、被擄、入魏宮為奴,參與養育了兩代北魏皇帝,在皇宮生活了大半個世紀,見證了三朝政治和權力更替。 “我找到了一個真實的人物,她的確見證了歷史,她的確參與了歷史。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完美的個案”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快評丨“美容貸”廣告被叫停,消費者應擦亮眼睛別被聯合收割
建立在“美容貸”基礎上的醫美行業火爆,看似滿足了年輕人當下就要變美的需求,但卻是以透支其未來的收入為代價的。這種模式,讓醫美、小貸行業當下獲得畸形的發展,讓財富迅速向少數人聚集,卻會嚴重削弱年輕人未來的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 -
十年32場外科手術,“換臉女孩”的整容活法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提出重點打擊醫美廣告制造“容貌焦慮”后,醫美行業風聲鶴唳。做過32臺醫美手術、132個醫美項目的歐陽瑩瑩,是在制造容貌焦慮嗎? 歐陽瑩瑩將自己定位為醫美KOL,“幫更多人在變美的路上少走彎路”。這顯著改善了她的生活,以前欠的11萬“美麗貸”,現在她一個月就可以還掉。 親情是歐陽瑩瑩唯一的軟肋。有一次,母親忍不住問,“你做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會多心疼”。 (本文首發于2021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
穿透時代的美 與單霽翔、薛兆豐和趙明的跨界對話 | 封面人物
1928年春天,蔡元培先生在國立藝術學院開學典禮上講到,人們到西湖來是為滿足其愛美的欲望,要以純粹的美來喚醒人的心,并且創造美,借以真正完成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