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坦布爾的五個立面,與五種可能
伊斯坦布爾是世界上唯一橫跨歐洲與亞洲的城市,和羅馬或耶路撒冷一樣,伊斯坦布爾也是一座永恒之城。一千個人筆下有一千個伊斯坦布爾,這座人口超過1500萬、占地逾5000平方公里的城市總是讓人心潮澎湃,也總是令人無從落筆。它的城市史版本眾多、浩如煙海,它的每個仰慕者也總有自己的心靈史與精神聯結。我賦予此文的任務,便是在城市與記憶的雙重迷宮中奮力梳理那些曾刻入我游歷與生命的街區,從五處迥異的立面出發,探尋伊斯坦布爾之旅的五種可能。 -
薩拉熱窩 :圍城記憶
“穆斯林望著伊斯坦布爾,塞爾維亞人望著莫斯科,而克羅地亞人望著梵蒂岡。他們的愛寄托在遠方,而他們的恨卻橫亙在眼前。愛那么遠,恨卻那么近?!? 這段話,如同一面鏡子,深刻地映照出波黑戰爭的心理根源。 薩拉熱窩,這個愛與恨的交匯點,長期以來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就像一個微型宇宙,映射出整個波黑乃至南斯拉夫的多樣性。 -
英國多地發生族裔間沖突:多元化的必然結果?丨快評
19世紀初,英格蘭詩人威廉·布萊克創作的“英國第二國歌”《耶路撒冷》(Jerusalem)里的歌詞也往往為白人民族主義者引用,將外來移民比喻為“黑暗撒旦”:“圣城是否建在這里,在黑暗撒旦的磨坊之間?”(And was Jerusalem builded here, among these dark Satanic Mills?)布萊克的詩句本是對英格蘭歷史的謳歌與對未來的祈愿,但今天卻不幸成為由“文明的沖突”代下注腳的疑問句。 -
02:39
伯利恒:“和平之城”其實難副
如果說耶路撒冷是耶穌在凡塵的終點,那么南距此地才8公里的伯利恒,則是這位先知降臨的起點,素有“和平之城”美譽,每年吸引全球數百萬基督徒前來朝圣。但巴以持續不斷的戰亂,讓這座宗教圣城始終揮不去頭上的陰影。 -
以軍打死3名巴勒斯坦人丨瞬間一周
-
美欲重開駐耶路撒冷總領館,以總理稱“沒地方”
-
哭墻里的心愿
-
從加沙、耶路撒冷到伯利恒:巴以再次?;?,悲劇還在上演
此次巴以從開打到?;?,我們看到了一個惡性循環:襲擊—報復—封鎖—反抗。中東的魔幻故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這樣的反抗還將繼續下去,悲劇還會上演。 究竟誰是輸家? -
那些年,寫給孩子們的好書| 《十萬個為什么》暢銷之謎
被書籍環繞的童年是豐贍的童年。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在貧寒的耶路撒冷,書籍遍布整套住房的每一個角落。他在自傳體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中寫道:“我總感覺,人們來來往往,生生死死,但書是不朽的。小時候我希望自己長大后成為一本書,而不是成為作家?!? 在中國,誕生于七零、八零年代的人,比父輩和祖父輩更加幸運。書籍,是他們的童年期不可或缺的伴侶。那時候,兒童讀物方興未艾,但遠不似今天這樣良莠不齊“炸裂式”生產。在選擇面并不寬廣的情況下,一些專為孩子創作的經典讀物,如科普類的《十萬個為什么》,文史類的《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改編的連環畫,從外文譯介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365夜》等等,幾乎人手一冊街知巷聞,最大限度地贏得了孩子和家長的認可,創造了現象級的出版奇跡,滋養和陪伴了幾億人的成長。 2020年5月15日,《十萬個為什么》最重要的作者之一葉永烈先生逝世,享年79歲。消息傳出,不可遏制地勾起了人們對童年時代“一套《十萬個為什么》闖天下”的豪情的追憶。兒時那些手不釋卷、爛熟于心的書籍、軼事和幻想,亦影影幢幢紛至沓來,讓已為人父母者鼻酸聲咽,無限感慨。 六一國際兒童節將至,本期“文化中國”盤點了幾類“那些年,寫給孩子們的好書”,它們曾經參與過我們的靈魂塑造,指給我們一個奧秘無窮的世界,并將繼續把智慧和美善的果實,交遞于我們的下一代手中。 -
死海邊,有座“永不陷落”的馬薩達
2001年,馬薩達遺址成了世界文化遺產,每個以色列入伍新兵都要在山頂上對著飄揚的國旗說出那句著名的誓言:馬薩達永不再陷落!當我們拋開這些民族主義的歷史闡釋,來單看這片山頂上的古跡時,依然不得不感嘆要塞工程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