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互聯網公益回顧:多元發展不斷沖擊固有公益思考與實踐
2022年對于中國公益而言意義非常。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未來中國公益發展指明方向,新的互聯網技術與手段同公益產生緊密融合,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觸網,互聯網企業在公益方面屢出“奇招”……作為新型媒體智庫,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便持續關注互聯網在公益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自2021年起連續兩年發布《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時值歲末,讓我們穿過互聯網帶來的時空巨浪,找尋潮流退去后的沉靜。
發自:北京
“突變”,是互聯網公益在2022年沉淀下的關鍵詞。
公眾不再免費使用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需要依照平臺規則支付服務費;觀者開始在短視頻平臺上陸續見識“捆綁”愛的直播,“你的小心心是陳奶奶今天的午餐”……
當然,越來越多的公眾也會看到,與互聯網技術深度綁定的公益項目,可以告訴捐贈人屬于他的那份善款,去到哪所學校操場的哪一位置,她捐贈的愛心餐在何時在哪個愛心商家,被環衛工人領用……
省略號的背后是互聯網+公益的無數次嘗試。每一個互聯網公益熱點的“橫空出世”都宛若突變,在沖擊并解構傳統公益思考與實踐之后,完成重建。
我們確信,互聯網正在發揮其作為公眾空間的公益使命,以及數十年積攢的工具價值?;ヂ摼W快速發展帶來的規制空白,也在多元發展中持續彌合。公眾對于公益的理解在繁復的互聯網語境中被影響,人們有了更多參與公益的方式。
“總有奮不顧身的相信,總要堅韌恒久的勇氣”,互聯網與公益的“突變”正在影響每一個微小的個體。
渠道使命:互聯網公益慈善持續規范化
“這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很難找到法律依據?!?/p>
南都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徐永光認為在網絡慈善領域應該“主動去創造一些管理的規范?!弊鳛橹袊F代公益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在他看來,在大病籌款平臺告別“免費”的時代,規范化發展是爭議的消弭之道。
2022年1月,水滴籌宣布在個別城市試點對單個籌款項目收取3%的服務費,單個案例上限5000元。除水滴籌之外,其他平臺也開始以不同方式收取費用,輕松籌依據捐款人意愿收取1-3元不等的平臺支持費,無憂籌在用戶捐款時會提供向平臺打賞的選擇,360大病籌上也設置了助力金選項。
服務費的“回歸”招致不少質疑,是“公益”還是“生意”的爭論愈演愈烈。
事實上,根據現行的法律規定,此類籌款并不屬于“公益”,而是個人求助,此類平臺也本就帶有商業屬性。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周如南認為,這是平臺走向成熟的體現,“籌款平臺收取手續費,提供付費服務可以讓行業更加規范,但需要警惕部分籌款平臺混淆商業和公益,打著公益的旗號做商業行為?!?/p>
此外,今年8月,關于“職業籌款推廣人”最多抽走七成愛心款的消息,把水滴籌推至風口浪尖,即便水滴籌發布聲明表示,籌款中介是部分惡意推廣的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但顯然平臺目前規則制定和風控體系尚不完善,對大病籌款灰色鏈條未能有效破除。
網絡個人求助,乃至網絡慈善的發展一直以來便頻現“灰色地帶”。得益于傳播的廣泛性、入局的低門檻,互聯網的渠道價值也在公益領域凸顯。即便是個人,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求助”。
因此,出現了趁機通過塑造“公益”形象、傳遞“做好事”的暗示,來直播帶貨和獲取打賞的現象,這是否屬于“公益”,又是否屬于“個人求助”,似乎難下定論。甚至對于“求助者”的真實情況,網友即便存疑或在直播間提出質疑,但也無法得到來自“求助者”、平臺等多方的準確認定。
面對社會各界加強網絡慈善、個人求助治理的呼聲,慈善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草案)中有所回應。
2022年12月27日,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首次審議。在網絡慈善方面,明確指定部門,區分慈善信息平臺和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臺的功能和責任,規范網絡慈善秩序,保障網絡慈善參與主體的權益。并增設公開募捐資格退出機制,重點完善募捐活動違法的法律責任,增加吊銷公開募捐資格證書等處罰方式。
網絡個人求助的法治空白也被適當填補,草案在附則中新增關于個人求助和個人求助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規定,明確求助人和信息發布人的誠信義務,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個人求助網絡服務提供者管理規則,促進個人求助平臺健康發展。
雖然在一些公益從業者看來仍存在缺乏細則、界定模糊等問題,但在尊重立法過程特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公益行業的快速發展會讓更多問題顯影。如何在蓬勃發展的時代里應對互聯網帶來的“突變”,是擺在所有公益行動者面前的課題。
工具價值:互聯網技術融合彰顯創新力
2021年底,民政部公布第三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2022年,則成為這10家平臺真正發力的第一年,其中字節跳動公益、嗶哩嗶哩公益表現頗為突出。
憑借抖音、B站等受眾廣泛的傳播平臺,公益內容的短視頻創作迎來高潮,也正是這些互聯網作品,讓公益有“標簽”的切入公眾生活、娛樂,在利用互聯網的工具價值之下,公益傳播挖掘出諸多亮點。
不僅僅是公益傳播,公益項目本身的打造也在互聯網背景下出現更多可能。
2022年9月,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聯合阿里巴巴達摩院、阿里巴巴公益,共同上線全國首個阿爾茲海默癥AI篩查小程序;騰訊云聯合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上線“施予受”器官捐獻志愿登記電子簽功能;12月,騰訊出行服務與騰訊地圖團隊推出“新冠防護藥物公益互助小程序”……
這些項目都有著相似的底層邏輯,將互聯網思維引入公益,打破過往個案救助的線性公益模式,突出工具的便捷性、幫扶的有效性,構建具有系統性特征的公益可持續發展模型。
2022年9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與美團公益聯合發起的“鄉村兒童操場”公益計劃,完成在畢節市一地的落地工作,實現畢節市267個有需求的幼兒園“全覆蓋”。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項目亮眼之處并不僅僅是覆蓋面廣,而是通過利用互聯網的“工具價值”,在公益透明和用戶反饋上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進行項目的整體設計時,“鄉村兒童操場”公益計劃便已經將公開透明的思維前置。規劃人員將操場劃分為一塊塊拼接地板后,每一塊地板都擁有特殊的編號和位置,借助“善款追蹤系統”,用戶捐贈時實現自動匹配。
每當其捐贈的那一塊地板發生變動,如準備鋪設在何處、送達項目學校、鋪設完成等,捐贈人都會實時收到進展信息。操場建成后,捐贈人也能隨時查看這一塊地板鋪設在哪一所幼兒園操場的第幾行、第幾列。
“這是一次在互聯網上的公益機制探索創新”,南方周末于2022年1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如此評價到,“人們參與公益不僅越來越便捷,也更加透明與信任,這是在新思路、新技術背景下,社會協同作用的結果。”
互聯網感知模式滲入項目設計的底層邏輯,“微信支付愛心餐”也是如此。當捐出的愛心餐被領用,用戶當即便會受到反饋通知:有位環衛工人在哪家餐飲品牌享用了哪份套餐。
“從項目設計上就開始做得有趣”,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對此認識清晰,“用互聯網的方式去發動用戶參與,然后用互聯網的方式讓用戶可感知?!?/p>
共創基礎:互聯網平臺推動共建生態鏈
2022年4月11日,首期公益“股東人”大會在線上舉行。
騰訊公益作為平臺和技術支持方,向公益機構發出倡議:通過在騰訊會議上召開“股東人”大會,將公益實況、資金流向、發展規劃等信息與捐贈人充分交流,零距離直面“股東人”的疑問,雙方以對話與交流促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9月9日前夕,100家機構密集開展了共計105場公益“股東人”大會,百家機構齊發財報的現象一時引發熱議。
“我覺得公益‘股東人’大會它提供了一個溝通渠道,讓那些公益組織得以站在臺上去向感興趣的捐贈者展示自己?!北本┐髮W法學院副教授金錦萍認為,“騰訊這些年一直在努力地搭建一個更理想的公益生態平臺?!?/p>
當然,騰訊不是“獨行者”,多家互聯網平臺都試圖通過帶動行業其他主體共建,推動公益散點匯集形成生態鏈條。2022年6月,支付寶公益平臺宣布發起成立“支付寶公益平臺共建委員會”,支付寶公益平臺負責人李姍介紹了相關章程。
根據章程約定,將持續邀請公益機構、學術專家、媒體和捐贈者為委員或觀察員,參與公益平臺規則共創和產品共創,針對行業面臨的熱點議題群策群力,還會定期邀請專家及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平臺規則定期問診,并向入駐平臺的1000余家公益機構意見征集,持續完善平臺管理規范和項目執行規范。
同時,支付寶公益平臺提出將進一步升級“開放計劃”:從平臺規范共建、自有產品開放、公益數據研究、數字工具共享等多個方向,與生態伙伴共建、共創,并推動生態共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公益行業共建的一大熱點便是“透明”。
“透明,我覺得是數字化提供給這個行業最寶貴的價值?!备馃鹑绱苏f到。借助數字化工具,公益透明持續升級,已經形成行業共識。
但面對部分機構最大程度追求“透明”的現象,金錦萍“澆了一盆冷水”?!耙苊庖坏肚械匾笏写壬平M織去承擔過大的公開成本,因為這也是社會資源的浪費?!?/p>
在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看來,有限的資源是阻礙公益行業高透明度建設的一堵高墻,公益機構翻越高墻的目的往往是為了與公益同行人或者潛在對象“相見”。在這樣的環境中,互聯網公益平臺的“肩膀”便是這場生態鏈共建的重要價值。
從今年互聯網公益平臺的不斷施為中可以發現,開放平臺資源已經成為其公共價值彰顯的有效方向,這同平臺企業或機構自身需求緊密捆綁。
關于公益透明應當何“度”,需要另行討論,歡迎移步此前發布的相關內容,公益需要透明,透明也需有“度”,最終達到對合作方、捐贈方、受助者負責的結果。畢竟,透明不是目的,信任才是。不過,在全行業公益透明度存在不足的當下,這樣的推進更具價值。
創造沃土:互聯網倡導鞏固公眾支持度
2022年9月,微博上線公益贊賞功能,被贊賞的金額將100%捐贈給公益項目。
“目前已有超過2200多位大V開通了這項功能,累計被贊賞金額相當于幫助一萬名鄉村兒童吃上熱騰騰的午飯?!?span>11月10日,微博政府事務總經理、執行總編輯嚴遠平在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公益慈善與數字減貧論壇上表示。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集團也在“雙十一”期間公開運營了16年的“公益寶貝”愛心賬單。
截至2021年底,參與公益寶貝的商家數超過800萬,消費者超過7億,“相當于有一半的中國人買過公益寶貝”。這個誕生于2006年的公益項目,主要通過售出標有“公益寶貝”標簽商品、商家同步捐贈善款的方式實現募捐。
據介紹,僅在2021年,淘寶天貓總共賣出超過73億件公益寶貝,善款捐贈給了181個公益項目。雖然每筆捐贈僅有幾分錢或幾毛錢,但其倡導的“行為公益”理念卻根植在消費者內心。
而在“雙十一”前夕,阿里巴巴便已經對“公益寶貝”進行了升級,消費者打開淘寶,搜索關鍵詞“公益”,點擊“愛心足跡”,便可以看到此前每一筆訂單產生了多少善款,定向捐給了哪個公益項目。
對于公眾進行公益倡導,幾乎大部分關注公益的互聯網企業都有自己的創造。
自2015年第一屆99公益日誕生以來,這場一年一度的“盛典”便吸引了廣泛公益組織的參與?!澳鞘且粋€挺大的不同,讓我們從各個平臺里面脫穎而出了?!备馃鹫J為,“真正給整個行業最難的一件事(籌款),提供一個資金帶動起來的平臺服務?!?/p>
但2022年的99公益日,側重有所不同。從公益組織轉向公眾,從籌款轉變為倡導?!耙换ㄒ粔粝搿?、地域公益嘉年華,每月小紅花日……騰訊也在思考,如何讓“爆發式”的公益節日,不再聚焦于募捐總額,而是升級為可持續的、細水長流的公眾倡導。
今年類似這樣的互聯網公益節日,還有阿里巴巴發起的“95公益周”、微博發起的“人人公益節”、字節跳動公益平臺首次發起的“DOU愛公益日”……
不論是聯動明星大V、購物、游戲,還是以短視頻、直播的形式進行公益倡導,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正在對公益機構的品牌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一片又一片公益發展的“沃土”也不斷被開墾、耕耘,有待不斷發展的公益機構扎根。
“以前我們認為自己是通過互聯網去連接人,但是互聯網已經對行業、民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备馃鸨硎?,“中國的模式,并非完全依靠有錢人的捐贈,更多的是普通人幫助普通人?!?/p>
也許來自于“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基因,也許得益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公益、小額捐贈,讓中國的公益生態別具一格。
人人可公益,這是中國公益生態的獨特之處,或許也是互聯網公益的特色與核心。
回顧與總結
2019年,民政部提出互聯網慈善的“中國樣本”已經初步形成。2022年,有媒體撰文表示,以數字化為代表的互聯網公益慈善新趨勢,已經讓“中國樣本”的內核再度升級。
根據《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統計,民政部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以下簡稱互聯網公募平臺)共30家、互聯網公募平臺累計籌得善款超350億元、帶動網民參與超510億人次……
回顧2022,中國互聯網公益所呈現的態勢正在向更具公眾價值、更有影響能力、更與生態交融的方向發展。當存在公眾基礎的互聯網與越來越面向公眾的公益相交織,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公益發展路徑不斷顯影。
回顧2022,中國互聯網公益所表現的能力是在每一次災難中,民眾、政府、第三部門、企業的相向而行,團結能夠團結的力量,打破難以打破的圍墻,建構前所未有的公益新生態。
回顧2022,中國互聯網公益所經歷的每一個發展節點,都是一個又一個中國公益力量在互聯網空間里發生“突變”的時刻。這些力量在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前“挺身而出”,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狂風驟雨之后,屹立為“中國樣本”。
(趙明鑫對本文亦有貢獻)
網絡編輯: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