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耗費數百萬套,住酒店拒絕一次性用品有多難?
長沙、南京、合肥三個城市211位參與調研的消費者中,184位仍舊收到酒店主動提供的一次性用品;117家酒店中,客房內主動提供小包裝牙膏、牙刷、梳子、一次性拖鞋的有107家,主動提供率91%。 快捷酒店做減法,高檔酒店做加法。酒店行業也意識到“無廢”不僅是政策要求,也可以降低成本,提升酒店形象。 “國外有的酒店不提供這些東西,出國的時候不都得自己帶嗎?” -
當口紅撞上污水廠:給“碳”辦一次博覽會
減少一次性用品、塑料循環再利用、環境友好,消費者熟悉的日用品企業越來越看重這些指標,并沿著供應鏈的碳減排影響行業上游。 本次碳博會產生的763噸碳排放中,交通差旅排放占比最高。作為首屆碳博會,參展企業以上海企業為主,交通差旅碳排放相對較少。對于規模更大的會展,展商甚至來自全球各國,觀眾的綠色出行尤為關鍵。 少數發燒友可以不計成本、趕時髦買低碳產品,但全社會還是要從經濟成本考慮。比如產品耐用、長期可以收回成本,或是有其他的收益。 -
全球“限塑令”要來了,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6月初的巴黎,每天晚上9~10點才會看到落日余暉,漫長的“白天”伴隨每天都延時的談判。而會場提供的一次性紙杯也與會議主題形成對比,擺脫一次性用品就像大會膠著的進程一樣,道阻且長。 -
酒店成一次性用品“墳場”,背后的浪費有多野?
中秋小長假將至,又是一次出游小高峰,酒店成為了很多人出行的選擇。不過,酒店業發展迅猛的同時產生了大量浪費,更多的資源更快地變成了廢棄物。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中國酒店的一次性用品之旅。 -
“限塑令”升級,固廢法修訂:從吸管開始,告別“一次性消費文化”
經歷一波波國外禁令沖擊,有的企業早已布局轉型,有的只能被動接受。新“限塑令”公布的第二天,鐘南山院士宣布新冠肺炎“人傳人”,疫情耽擱了新“限塑令”的傳達。 新固廢法還增設了信息公開條款,要求商場、電商和外賣快遞企業報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況。 “核心的問題是一次性用品和一次性的消費文化”,不改變這點而僅尋求材料替代,不管可降解與否,還是非塑料材質,根本上只是“把一種一次性變成另外一種一次性”。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14日《南方周末》) -
北京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要來了:個人違規將罰200元 酒店、外賣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
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北京垃圾分類進入新階段。對于酒店、餐飲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各方評價不一。有人認為該政策會給生活帶來不便,應該循序漸進,也有環保人士認為規定不夠具有強制性。 -
北京垃圾分類政策修訂進行時!罰金與酒店一次性用品最受爭議
北京的垃圾分類可能會在今年年底開始執行。 -
酒店成一次性用品“墳場”,背后的浪費有多野?
發展迅猛的酒店業的同時產生了大量浪費,更多的資源更快地變成了廢棄物。據財經網報道,中國酒店70%以上的肥皂用一次就會被丟棄,中國44萬家酒店每年丟棄的香皂超過40萬噸,價值達到80億元。但肥皂浪費只是酒店一次性用品浪費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