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丹丹:單純比憤怒和謙卑更能催生理想主義 | 2025青年力量
張丹丹以學者的敏銳和人文的溫度,始終扎根于社會肌理深處。從騎手社保困局到留守兒童身心教育,從職場“女性衰退”到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她用嚴謹的實證研究拆解卡點,也以建設性的視野勾勒路徑。作為權益保障的推動者和社會風險的預警者,她相信“單純比憤怒和謙卑更能催生理想主義”。正是這份純粹的學術堅守,讓她的研究一次次照見并抵達現實。 -
07:21
94歲不老舞者:活到100歲不難,但活得難
94歲退休律師張世昌獨居在武漢市區一處老房子里。每天,他都西裝革履,盛裝趕赴四姐歌舞廳——一個專門服務老人的去處。至2024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億,張世昌如所有老人一樣,在默默回答一個亙古的命題:人應如何老去。 這是“活法”系列報道之三,另有側記《四姐歌舞廳》,講述舞池里的其他不老舞者。 -
“崩潰”的崩潰:復活節島危機真相
復活節島的生態及人口崩潰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故事,但嚴肅的科學研究表明,這個故事是不真實的。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島民的方式生活具有相當的可持續性。 -
單身與不育趨勢正在重塑人口格局丨刊中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印巴爭鋒克什米爾
盡管印度人口是巴基斯坦的六倍,經濟規模是八倍,軍隊規模則是三倍,但俄軍事專家沙爾科夫斯基形容,“數量型”的印軍很難迅速完勝“質量型”的巴軍?!耙驗閯菥?,印巴不會鋌而走險,戰爭游戲只會停留在邊境沖突層面,不會升級為全面戰爭?!?/div>流亡、返鄉與“被爭搶”:俄烏難民的“骨肉地圖”
截至2025年1月,仍有超過1000多萬名烏克蘭人流離失所,約為戰前烏克蘭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370萬在烏克蘭境內流離失所,超過660萬在國外。烏克蘭政府戒嚴令限制18至65歲的健全男子離境,境外難民多是婦女、青少年和老年人。 “考慮到沖突烈度、經濟條件和族群關系差異,洞察戰爭難民的構成和趨勢,遠比簡單計算難民數字重要?!? 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時間拖得越久,仍在流亡的人,能回去的可能性就越低,從基礎設施崩潰到原地人口結構改變,乃至因戰爭殺戮、淪陷區居民“投敵嫌疑”等產生的畏懼心理,都成了難民回歸的巨大障礙。 冷戰后,全世界出現過數以百萬計的戰爭難民,他們的經歷給俄烏難民留出了極為殘酷的答案——戰后十年內,能返鄉的人不超過30%。有四個變量決定著結果:炸毀的醫院、癱瘓的政府、凋零的經濟、分裂的社會。伊斯坦布爾的五個立面,與五種可能
伊斯坦布爾是世界上唯一橫跨歐洲與亞洲的城市,和羅馬或耶路撒冷一樣,伊斯坦布爾也是一座永恒之城。一千個人筆下有一千個伊斯坦布爾,這座人口超過1500萬、占地逾5000平方公里的城市總是讓人心潮澎湃,也總是令人無從落筆。它的城市史版本眾多、浩如煙海,它的每個仰慕者也總有自己的心靈史與精神聯結。我賦予此文的任務,便是在城市與記憶的雙重迷宮中奮力梳理那些曾刻入我游歷與生命的街區,從五處迥異的立面出發,探尋伊斯坦布爾之旅的五種可能。中國城市化2.0時代:從“以物為主”轉向“以人為主”
城市建設從“以物為主”的投資轉向“以人為核心”的投資,城市發展方式從主要是“物的城市化”轉向“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 2024年開始,中國城市化2.0的趨勢更加明顯。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2024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34萬美元,已經非常接近世界銀行測算的全球人均GDP水平;二是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在2024年達到49.26%,這已經很接近50%了。低生育率倒逼企業轉型:“家庭友好”成ESG競爭新高地
世界人口正在經歷從高增長向低增長的歷史性過渡,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正在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的格局。勞動力短缺將導致企業招聘成本增加,生產效率下降,而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能夠通過吸引和留住人才,緩解這一挑戰。“哪里熱鬧,就在哪兒闖蕩”:法國街巷的中餐館
“浙江人把法國的中餐產業做成了一整條供應鏈,只要你是華人,尤其是浙江人,想開一家餐館,從選址、裝修,到鍋碗瓢盆、桌椅餐具,都能找到一條龍服務?!? 火鍋菜品之外,餐廳還增加了紅糖糍粑、虎皮炸蛋、土豆餅、水果等國內熱門小食,并特意準備符合法國人口味的甜點。餐桌間穿梭的小火車送餐,意外成了孩子們的最愛,成為吸引家庭客群的一大亮點。 如果說裴雯、徐文強和陳立昂開餐館是他們在異國生存的出路。那么,朱宴霆、美玲的“夫妻店”可以說是一種主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