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住趙作海
記住趙作海,記住趙作海案的教訓,是對趙作海們最大的紀念。這是存者之于歿者的意義。愿他安息。 -
“冤案平反的象征”趙作海病逝:自由、錢與不安穩的晚年
趙作海的平反有一個偶然因素——亡者歸來。他的遭遇“推進了中國命案制度的改進,不再強求‘命案必破’,理論上會減少很多冤假錯案”。 11年牢獄生涯切斷了趙作海的社會化過程,那筆賠償款也沒給他換來安穩。他在人前活成“冤案受害者”,在人后像一個在原地轉圈的老頭。 -
遼寧一冤案歷時5年才平反,應調查辦案人員是否瀆職失職丨快評
只有真正落實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讓違法辦案人員承擔責任,付出代價,才可能避免今后類似的冤案再次發生。 -
冤案平反、村BA爆火,南周記者李在磊講述新聞報道臺前幕后
-
許金龍:冤案平反之后的煩惱丨不惑 2024
“我的40歲生日是在獄中度過的,我對這一年并沒有特殊的記憶,甚至不記得有‘四十不惑’這個說法?!? 出獄之后他很快遇到更加棘手的問題:救命之恩,報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報完? -
劉長:從南周記者到刑辯律師,接力推動冤案平反丨不惑 2024
我總是告訴自己,寫作才是終身志業,所謂“活著為了講述”。 幫助李錦蓮的老人們,秉持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分子傳統。劉長相信,無論做記者還是律師,都在繼承這一傳統。 -
秦“黥城旦講乞鞠案”: 一樁冤案的炮制及平反
這個秦始皇時期的冤案,頗能反映秦朝有罪推定、刑訊逼供、親屬作證的司法制度。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
張玉環案平反為何花了26年?司法官反思冤案“隔代糾正”現象
聶樹斌案的平反用了22年,呼格案用了18年,佘祥林案時間短一點,11年,那是因為有“亡者歸來”。為什么我們不能在同一代人的時間里解決呢? 張玉環案得到糾正,這26年中,司法系統內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在推動?他們是誰?面臨哪些壓力?怎么糾正的? 司法權與司法機關內部行政權的矛盾,其實是司法改革的主要矛盾,也是冤假錯案“隔代糾正”現象不能根除的真正障礙。 -
福建“殺人冤案”平反之后
4個月過去了,許金龍慢慢習慣了關燈睡覺,也習慣了用筷子吃飯,但仍然不夠靈活——二十多年沒有用過了。 -
“這里六萬塊就能買一條命,你信不信?”
“這里六萬塊就能買一條命,你信不信?”我本以為,一個已經“平反”的冤案,應是皆大歡喜的。后來,我明白了,一個人成了蓋世英雄的代價是,只有同歸于盡才能幸存。于是,越是到故事的結尾,英雄就越脆弱,需要人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