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大停電暴露能源轉型的致命漏洞?
電網管理不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并網不當,以及其他尚未發現的故障共同催生了這次大停電。不過,西歐大停電的真正原因和相關細節尚未完全揭開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對等關稅”風暴降臨,美可再生能源市場前路難測
美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對中國產品和技術的依賴,呈現出“關鍵環節深度綁定、技術標準持續滲透、全球供應鏈隱性依存”的特征。 2025年一季度,美國取消建設的項目數量比過去兩年加在一起都多。 -
歐洲為何出現“負電價”?
負電價,究其根本有兩大原因:一是“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供應過剩,電力供大于求,電價就會下降,甚至變為負值。二是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峰/谷期,與用電市場的峰/谷期在時間上不匹配。 -
鄒驥:全球經濟周期處于低谷,氣候行動卻沒有
如果當初中國坐等發達國家的氣候資金,就沒有今天的“新三樣”的優勢了。中國NDC目標宜更加積極,以引導市場預期。 近兩年中東國家“異軍突起”,過去它們扮演著比較保守的角色,如今它們越來越會利用資本優勢進行可再生能源投資,積極推動能源轉型。 能源的經濟性、安全性和環保性三者之間存在沖突,難以同時兼顧。但我覺得,這個“不可能三角”定理可能將被破解。 -
專訪經濟學家Bolton:氣候變化正影響所有經濟部門
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要增加三倍。我認為可能完不成目標,一方面投資速度不夠快。另一方面目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思路是增加容量,但應該是取代化石燃料。 全球電動汽車的銷售比例是多少?很小。產能過剩只是一種錯誤的定性方式。即使在中國內部,從現在到100%電動汽車,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所以不存在容量過剩。 我相信氣候議題能與政治分開。因為商界參與了,金融部門參與了。即使在美國,聯邦層面所缺乏的東西也會被州和市層面的行動部分抵消。 -
抽水蓄能電站“綠”在哪兒?
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科學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光熱發電,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到2030年,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 2024年8月30日,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聯合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抽水蓄能行業分會共同發布了《抽水蓄能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度》,披露“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抽水蓄能累計裝機容量達5439萬千瓦。抽水蓄能投資增勢加快,上半年投資增速較去年同期增加30.4個百分點”。 碳中和時鐘作響,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抽水蓄能電站在電網負荷平衡中充當“調節器”“充電寶”和“穩定器”的作用日益凸顯。 -
蘋果COO走訪深莞智造工廠:沒有中國“果鏈”,就沒有蘋果的成功
蘋果全球共有187家主要供應商,占據蘋果98%的供應鏈支出,其中157 家在中國大陸設有工廠,七十多家在廣東設有工廠。 蘋果蓄力開啟AI手機時代,“果鏈”的智能化必然隨之提速。 “目前,中國大陸已有超過80個供應商承諾,到2030年所有蘋果相關產品100%實現可再生能源制造?!?/div>電力股走強,居民電價會上漲嗎?
按照進一步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逐步緩解電價交叉補貼,使電力價格更好地反映供電成本,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 居民電價調整地區都面臨著可再生能源發展不足、需求增長與供電能力不匹配以及電力公司主營業務虧損壓力增加等共同難題。 工商業電價調整居多,主要著眼于優化峰谷價差時間段,力求擴大電價差異,以價格信號引導用戶主動削峰填谷。告別電網統購17年,綠電被推向市場
此次新政將主要影響分布式電站,這類電站一般規模較小,多由民營企業投資,近年來發展很快。 綠電供不應求的省份,保障性收購比例可能較高,電價受新政影響不大;供過于求的省份則可能壓低保障性收購比例,電價市場化后或將下降。 “現在相當于你(可再生能源)已經成年了,需要自己去單獨打拼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