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想科研,學生要就業:大學資源錯配何解?
不少高校老師的優勢在于培養學術型或科研型人才,但不少學生志不在此,對做科研沒有興趣,只想早點畢業,早點找個工作。 -
教育部擬同意設置32所“新大學” 公示名單詳情→
-
學生靠老干媽下飯,教工餐又多又好:師生同餐能解決問題嗎?
說到底,校長陪餐、師生同餐,都無法回避利益共同體自己監督自己的問題。監督學生餐供餐質量,不能指望校長陪餐、師生同餐,而應該發揮直接利益相關群體——學生及家長(學生監護人)的監督作用。 -
中國孩子的菲律賓家教:“30元一節課就不要在乎口音了”
近年來,隨著教育消費降級,30元左右一節的菲教課,成了很多家庭的“剛需”——既要讓孩子接觸“外教”,又不想掏空錢包。然而,菲教的口音問題始終是爭議焦點。 在線上試過十多位菲教后,陳思婷總結出一套篩選經驗:優先選擇“評價過千條”的菲教老師、避開周圍嘈雜的聲音,再通過上課時觀察互動能力?!昂玫姆平虝脛赢?、道具吸引孩子開口說話?!? 菲律賓被稱為“世界英語教師工廠”。英語是當地人的第二語言。政府每年向全球輸出大量線上教師,形成獨特的“菲教經濟圈”。 -
當物理學家翻開《全唐詩》,看見了怎樣的風景?
“在唐朝,人類對于自然的很多認識,已經到了純觀察的階段后期,就是說至少唐代的中國人對于各種自然現象的觀察應該說是足夠豐富,同時也有足夠豐富的語言來表達了?!? “知識本身沒有所謂的文科理科的問題,我們看到太陽,你可以關注很多東西,可以拿它創作詩歌,也可以研究太陽物理,這里面的知識本身沒有明顯的界限?!?/div>學歷造假騙取升學就業,當追究刑事責任
司法機關應嚴厲打擊偽造學位證書,以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追究刑事責任。立法機關也有必要修改刑法,將偽造畢業證書也定為犯罪。如此可讓偽造學歷學位者受到嚴懲,而不只是撤銷學歷學位、收回應聘職位而已,可以進一步威懾心懷僥幸之人,捍衛社會誠信體系,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與學術聲譽。張丹丹:單純比憤怒和謙卑更能催生理想主義 | 2025青年力量
張丹丹以學者的敏銳和人文的溫度,始終扎根于社會肌理深處。從騎手社保困局到留守兒童身心教育,從職場“女性衰退”到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她用嚴謹的實證研究拆解卡點,也以建設性的視野勾勒路徑。作為權益保障的推動者和社會風險的預警者,她相信“單純比憤怒和謙卑更能催生理想主義”。正是這份純粹的學術堅守,讓她的研究一次次照見并抵達現實。院長父親捧出“學術新星”:“科研世家”豈能聯名打造?
智力可能遺傳,學識也可以通過家教等方式代際傳承,但學術資源決不能以“世襲”“庇蔭”的方式代際傳承。 當下“學二代”逐漸將傳承的東西從知識與智力,變成了榮譽、獎金、錄取資格等名利。而為了獲得附著其上的包括科研經費、教職等實打實的利益,哪怕是資質平庸或是無意于學的“學二代”也可以憑借父輩的庇蔭而上位,乃至直接掛名抄襲,這是對學術誠信與學術倫理的嘲諷。高中雙休不公平?教育公平不是否定差異化教育
追求教育公平,無可厚非,但是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教育公平,不能把禁止學生選擇差異化教育與教育公平混為一談??傮w看來,當前我國社會存在把學生選擇民辦學校、上校外培訓機構、選擇國際課程班等等,都視為教育不公平的傾向。美國人走后門找工作,肯定不會考慮當醫生
在美國,醫生是當之無愧的金領職業,而成為醫生也難如登天。高難度、全國統一、公開透明的醫學院準入考試,嚴進嚴出的醫學教育體系,漫長的培養周期,高昂的學習費用……任何想靠走后門當醫生的投機分子,在這一連串壓力面前都會望而卻步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