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影星的光華與枷鎖——阮玲玉逝世90周年
阮玲玉的去世宣告了中國電影默片時代的結束。有聲電影在1920年代末傳入中國,第一部有聲片誕生于1930年代初,“但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過渡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阮玲玉正是在這個時期展露出她在默片表演方面的非凡才華?!薄罢且驗橛辛巳盍嵊?,才使中國的默片在行將為有聲片所取代的最后幾年中,放射出了令人炫目的光彩,從而也使得這個過渡時期被拉長到了五年以上?!? 讓我們重新認識阮玲玉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尋子“雷公”談被兒子拉黑:我不是控制欲強的父親
我們和川川的情感重建很艱難,這一年多時間里,我們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以說是委屈、卑微到塵埃。 我們想他直播帶貨,但是我崽他不愿意直播帶貨,沒關系,我尊重你,你不帶,我和媽媽帶。 有人說我是表演型人格,我認為每個人都想表演,只不過我表演得不好。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雷公的演技就是不行。 我覺得我不是控制欲強的父親。從互聯網這個角度講,我的表達方式可能不是網友所喜歡的。 -
明星賣慘,生病變成生意?路人不吃這套了
賣慘、賣窮的明星應捫心自問:你們是真的愛表演,還是覺得明星這個職業來錢快,所以想賭一把,看自己會不會紅? -
導演文晏:懼怕風險,就不是好的創作者
在做導演之前,文晏是業內資深的制片人,推動過不少中國藝術電影進入國際視野。她發現女性的聲音比較微弱,這些年經常思考如何書寫女性的問題。 “首映當天,柏林電影節主席和選片委員會都過來向我們祝賀,他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也很喜歡兩個女孩的表演,對他們來說這是一部完全不一樣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一樣在變化?!?/div>一生戲癡何賽飛
戲曲那種全方位的嚴格訓練,讓何賽飛在轉戰影視后也能游刃有余,而反過來,她又把電影、電視中新的表演方式和新的觀眾緣,帶回到她的戲曲世界,用更廣泛、更出圈的影響力,來反哺她的老本行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研究生的“組會焦慮”:當組會成為“服從性表演”,解藥何在?
或許真正的組會不必拘泥于投影儀前的戰戰兢兢,而應成為思想碰撞的廣場——允許說“我不知道”,接納“此路不通”,慶?!盁o用的思考”。論文“摘要”寫成“抽動大象”:“抽象論文”背后是“注水論文”產業鏈丨快評
此次“抽象論文”事件并不能簡單地視為一場“辣眼睛”的拙劣表演,而應反思背后影影綽綽的“注水論文”產業鏈,以及其所映照的學術界深層次問題。學術共同體有必要揪出“抽象論文”與“抽象期刊”背后的涉事人員,嚴查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與學術腐敗疑云,自查自糾,嚴肅以對,拿出實際舉措,應對與抑制已經出現的“AI一鍵生成+水文水刊”的新型學術不端現象。當代馬戲沒有馬,那有什么?
1990年代躥紅的太陽劇團,將動物請出劇場,改變馬戲是看動物和怪人的認知,然而強調人體技巧奇觀的手法,又制造別的成見。 進入信息爆炸的全球化時代,傳統馬戲的表演程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觀眾,必須加入創意來活化傳統累積的身體智慧。演員陳數:“人生最重要的時候”也許還沒開始
“如果只是單看兩場戲的話,你可能會覺得她就是在卷孩子,卷上學、卷考題、卷成績。但我想這種壓力可能還是來自某種缺失……這其實是一個妻子、一個媽媽自己在支撐家庭生活的一種高壓之下的壓力表達?!?/div>01:3中俄軍機藍天秀丨2024珠海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