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完善金融機構定位?“這其實是一個正位的過程”|圓桌派②
金融機構是傳導及落實宏觀及監管政策的主要媒介,需要考慮公共利益,而不能完全以自身利潤與收入最大化為目標。 重新定位其實是一個正位的過程。這不僅是對金融機構,而且是對整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進行監管的正位。 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墻”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限制風險的交叉傳播。 -
省級聯社改革再提速,“聯合銀行”模式因何“獲寵”?丨中小銀行變革②
省級聯合改革動議于14年前,至今進入第三輪提速之中。 本輪省級聯社改革緩慢,核心難點在于農村金融的雙重目標特性,社會性與商業性難以平衡。從現實角度而言,明確省級聯合銀行定位是關鍵。 盡管一省一策,但省級聯社“聯合銀行”模式“獲寵”。 -
全面注冊制來了,打新不再是包賺不賠的買賣
“(板塊)定位靠的是政策導向,引導資本流向國家特別支持發展的行業,這也說明我國資本市場的最主要功能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服務的?!? “一方面促進了市場自由競爭,另一方面可以防范估值堰塞湖,杜絕某些個股對指數帶來權重過大的影響,防止發生金融風險?!? A股股價高估的現象會慢慢消退,一些不那么優質的企業逐步成為被人遺忘的仙股(價格極低的股票),甚至退市。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
十萬買個建議,焦慮催生高考志愿填報行業
這是一門賺信息差價的生意,準入門檻低,人力是主要成本。一紙方案,價值不菲,最貴的達到98000元。 河北、內蒙古、山東的志愿填報企業最多。因為河北、山東是高考大省,而內蒙古的報考模式獨特,“動態排名、精確定位”。 “比如考生530分,想選金融類專業。對數據掌握強的咨詢師馬上能給出10個合適的學校建議,差點的給出8個,再差點的5個、3個?!?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17日《南方周末》) -
金融元老“問診”地方農商行:地方政府不應參與
2019年1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強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明確指出,原則上農商行業務不得跨縣(區),當年新增可貸資金,應主要用于當地。這為農商行的發展劃定了軌道,在外界看來則是有了束縛。 -
市場穩得住 百姓有房住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
打破準入壁壘:阿里巴巴“搶銀行”
三年前,阿里巴巴掌門人馬云放出豪言“如果銀行不改變,阿里將改變銀行”,引來一陣訕笑。但2012年9月,馬云在“網商大會”上拋出“平臺、金融、數據”三部曲,并將阿里金融定位為未來5年到8年“支撐整個未來”的業務,這一次已經無人小覷。 -
上海突圍 新能源引領制造業升級
在一季度GDP幾乎墊底之后,上海謀求絕地逢生:在打造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以向服務業轉型的同時,又瞄準以新能源等九大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迥異于上海原來的汽車、鋼鐵等六大支柱產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