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核武器有沒有毀滅地球的威力?
現代城市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更能扛住沖擊波?,F代戰爭中,都有預警時間,有足夠時間進入鋼筋混凝土構建的人防地庫、地下室、地鐵站。這既可以避免沖擊波,也可以避免被輻射直接傷害。核武器產生的早期輻射主要是伽馬射線和中子流,二者都可以被厚土層和混凝土阻擋。 -
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諾亞方舟?
近年來,隨著世界局勢動蕩不安,全球氣候變化頻繁,越來越多的“生存主義者”橫空出世,他們開始為不可預知的災難做準備。硅谷的富豪們熱衷于把冷戰時期的地下建筑改造成末日掩體,但這往往耗資巨大。作為紐約、舊金山這些大城市中產階級的想法則是,不如在新墨西哥荒野建造避難屋。 誰曾料到,新墨西哥的沙漠曾經忙于進行核武器測試,現在這里又成為人們躲避大災難(包括核災難)的避世天堂? -
時政周報丨來自全國唯一核武器研制單位,邱勇任科技部副部長
“外交多面手”陸慷任中聯部副部長。 由于網約車運力趨于飽和,江西景德鎮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通告。 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甘肅7省區將于6月迎來首次新高考。 -
核威懾背后的無形較量
現代戰爭,核武器雖不上場,但始終在場。無論戰爭形態如何演變,現代戰爭始終沒有擺脫“核威懾下”這一關鍵限定條件。 隨著預警技術、反導技術、智能指控技術的發展,數量上有限功能單一的核武庫的威懾效應也正在下降,一定程度上反向刺激新型核武器的競賽,功能多樣、快捷智能的新型核打擊體系恐將成為核大國追求的新目標。 核風險的未來局勢正在復雜化,武器庫的擴容并沒有使相關國家獲得更多安全感,如何應對威脅的螺旋不斷上升,是各國需合作應對的重要議題。 (本文首發于2024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
對話《奧本海默傳》作者凱·伯德:“仍有一些人類可以做出的選擇”
“說今天中美、美俄存在所謂‘冷戰’或‘冷和平’,是非常短視的。譬如說到對核武器的管控,我認為中美俄三國達成一致意見是可行的。在轟炸廣島后的第54個月,奧本海默在費城發表過一個演講:核武器是用來侵略的武器,不是用來防衛的;它也是用于恐怖主義的武器,使用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制造恐怖?!薄澳惚仨殕栕约阂粋€問題:日本人輸掉戰爭是因為原子彈嗎?我會說不?!? “美國擁有那么多杰出的科學家,卻沒有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來給公眾指導和建議。為什么變成這樣?原因之一就是奧本海默在1954年所遭遇的——他在“袋鼠法庭”(指“不公正的非法法庭”)上被公開羞辱。這向整整一代美國科學家發出一個信息——呵呵,你得小心點,最好待在你狹小的專業領域內,不要妄想進入公共領域來談論政治和政策,否則你就有可能被毀掉?!?/div>打造中國版甲骨文:易鯨捷與貴陽銀行的雙向冒險
“我們要給國家打造一件平常日用的(數據庫)核武器,可能有很大的困難,但這個險我們一定要去冒?!? “全國沒有一個城市敢這么去做,我們拿的是真實的應用場景,讓他們驗證數據庫?!? 充足的彈藥才能維持這場“燒錢”的游戲。易鯨捷的方式便是與央企進行聯姻,成為數據庫領域的“國家隊”。在何種情況下,以色列會使用核武器?丨軍事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波蘭也想要核武器丨軍事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00:54“兩彈元勛”鄧稼先丨那年今日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于安徽懷寧一個書香之家,其父鄧以蟄先后在北大清華等高校執教。1958年8月,鄧稼先接到“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的任務后,隱姓埋名28年專心研究。在他的帶頭攻關下,中國在三年內相繼實現第一顆原子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然而,因在實驗中受到核輻射,鄧稼先身患直腸癌逝世,時年62歲。后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需要擔心波塞冬核魚雷嗎?丨軍事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