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非升即走”的重點不是“走”,而是“留”
在這個新的時代,我認為“文科之用”在于服務國家和時代之需,更在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我在文科發展大會上提出要“做有氣象的人文社會科學學問”。 在QS、US News等主觀聲譽評價占比較高的國際排名中,中大仍不太靠前,也比較缺乏在國際上特別有影響力的學者。今后一個時期,中大發展的主要戰略目標,就是從擴大規模過渡到提升質量,擺脫別人眼中“大而不強”的印象。 -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復旦將進行一場“大手術”式的改革
他們說你這么一改的話,我們老師吃飯都成問題了。我說我們首先回答一個問題,復旦大學究竟是誰的大學?大學究竟是老師的大學,還是人民的大學?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大學不能為了滿足老師的工作量,就決定它的辦學方向,這個是錯的。 復旦學生天然的松弛感,深深刻畫在學校的文化里。所謂松弛感是什么?就是精神和思維上不把自己框在一個籠子里面,這也印證了復旦民間的校訓“自由而無用”。跳出牢籠,跳出框架,是思想上的松弛感。 -
考核高校教師,不能“一把尺子量天下”丨議教
作為美國舶來品的“非升即走”,無論是說法還是制度設計用在高校,實在是陰差陽錯。其實美國高校并無“非升即走”(up or out)的說法,這個說法只有在公司、團隊等更加商業化的機構中才會見到。在高校中,與所謂的“非升即走”有關聯的術語是“終身教職軌道”(tenure track)及其制度設計。 -
科研人“高考放榜”,項目中標率迎新低
此前,基金委規定面上項目實行“申二停一”,也就是說,如果連續兩年申請項目未中,需停一年才能繼續申請。但這一規定在2024年取消。這一變化,直接帶來了項目申請量的大幅增長。 沒有人真正有時間去仔細閱讀申請書,“由讀整本申請書變成只讀摘要”。 -
專訪薛其坤:最年輕的最高科技獎得主,執掌年輕的“雙一流”大學
“這次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我非常激動,倍感光榮?!鲍@獎后,薛其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我白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學校的行政工作,晚上一般會看一兩小時的文獻。但在看文獻之前,時常需要10-15分鐘的時間來進入狀態,比如放下白天的瑣事煩惱,調整心情,再開始看文獻?!?/div>高??己吮嫖觯夯诠舱咝畲蠡睦斫?
國家的各種科研基金項目的分配,是不是公平、合理;“非升即走”制度,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對于患病的教師是否可以延期,這些問題都可以討論,也應該完善。01:28“五年未升副教授轉崗后勤”,應正視“博士供過于求”現實
近日,一則《太原師范學院引進和穩定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在多個網絡平臺上流傳。其中,“引進的博士研究生來校工作滿五年,如未能晉升副教授,本人需服從學校安排轉到后勤、保衛等服務保障崗位”,這一內容瞬間引發網絡熱議。 有網友感嘆“以前只是985名校非升即走,現在地方名校也開始效仿”,順帶再度引發了有關“青椒待遇悲慘”的一些討論。其實,這則“新聞”本身是一篇三年之前的舊聞,其所反映的問題并不自今始,而問題本身也并非“青椒難熬”那么簡單。 “博士不好就業”的現象已經延續多年?!吧虾=淮筢t學博士當中學保健員”“核物理專業博士應聘城管”等新聞層出不窮,反映的是博士“向下兼容”的現實。在社會需求與教育供給脫節的今天,社會各界理應正視“博士供過于求”的現實,高校理應思考博士招生培養計劃的調整之道,象牙塔里的學子也應直面這一變化,認真考量“要不要攻讀博士”這個重大抉擇。哈工大的副教授“非升即走”?高校卷出新高度
“現在哪個學校能讓你有躺平的機會?只不過有的不放到明面上說,但其實很多學校都是這么做的,別的學校也都是這樣?!? “哈工大將‘非升即走’落到副教授這一層級的人身上,實際上提高了通過考核的門檻。未來,大家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div>想讀博的年輕人需要知道的“青椒”現狀,導師們都清楚
“中國的博士生畢業需要找教職,似乎發表論文越多越好。這直接導致博士生從選題到發表,都傾向選擇短平快易的題目。為發表更多論文,去關注刊物的文章偏好,或高熱度的關鍵詞?!? “我之前參加社會學的博士答辯,發現很多人直到博士畢業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興趣是什么。他只是在某地實習或者導師給他一個題目,就將其作為博士論文,他甚至不知道他的論文是屬于哪個研究領域?!? “我認為,學校需要更透明地公布博士生的就業情況和去向,對有興趣來讀博的學生說清楚就業現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提供足夠的信息是第一步,讓大家充分了解更多機會和資源,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div>爭議“非升即走”:要科研,不要教學?
2014年,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學校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五十多封、四萬余字請愿書,他們稱方艷華“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希望校方留下這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