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幸咖啡作為中國企業代表接受巴西總統盧拉會見,將深化合作打造中巴文化交流平臺
-
溫橋 | 青年譯者伏怡琳:用語言縫合世界與生活的裂縫
在文學翻譯的世界里,伏怡琳得以窺見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類無邊無際的想象力。因此,在別人眼中或許是“冷板凳”的筆譯工作,在她看來卻猶如舒適愜意的“真皮沙發”。 -
美國TikTok“難民”闖蕩小紅書
為介紹新名字,他發布視頻,用英文“me how watch out musician”諧音念出“你好,我叫魯智深”。 這波突然而激烈的文化交流中,一些長期存在于中美兩國民眾間的信息不對稱逐漸被打破。 48歲的瑞凱入駐小紅書兩天,粉絲已破兩萬。他在2021年成為TikTok用戶,但粉絲只有七千多人。 業內人士稱,小紅書具體新增多少美國的海外用戶,還沒有統計數據,但實際體量或小于目前網絡討論熱度。 (本文首發于2025年1月16日《南方周末》) -
東羅馬帝國同蒙古帝國多次聯姻,外交騰挪未改變其走向滅亡的命運
13世紀中后期至14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出于穩定外部環境的考慮與蒙古帝國中的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通過聯姻的方式構建政治同盟。與蒙古帝國的聯姻,是拜占庭在軍事、外交以及文化交流上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既避免了遭受蒙古的直接軍事沖擊,在帝國的東方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又借助蒙古的軍事力量威懾打擊了潛在的敵人,穩定了保加利亞的局勢,為帝國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還擁有了借助兩個近東大體量的強國施加影響力的機會。與蒙古帝國通過聯姻的方式構建同盟關系是拜占庭晚期外交層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戰略選擇的局限性和地緣政治的影響,這層同盟關系最終未能改變拜占庭帝國走向滅亡的命運。 -
精彩亮相!中國銀行支持中國國家博物館系列文化交流展
-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開拓者樂黛云:“與時俱進,但絕不隨風起舞”
“也許我在未來十年,會開始寫寫我的‘負面人生’吧?!?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特地主辦的樂黛云新書研讀會上,這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聲宣告,未來她的個人書寫或許會觸碰到回憶里最真切的部分。這位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學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終懷揣著“未完成感”。 當時在座聽眾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畫上了一個句號。就在巴黎奧運會拉開帷幕的同一個清晨,樂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在對樂黛云的生平介紹里,最常提到的莫過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復招收留學生后第一批教留學生“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師之一,且在開拓比較文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推動“跨文化對話”上成就斐然,與學者湯一介伉儷情深。而她對“歐洲中心論”“東風壓倒西風”和“東方中心主義”的批評,“革命青年”的經歷,學術思想的轉折,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對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難亦不掩藏傲骨的個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過,樂黛云的許多學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歷史的回憶當然重要。但她不會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睂裉斓暮芏啾池撋顗毫?、習慣向內收縮的年輕人來說,樂黛云的樂觀和堅韌太寶貴。 與我們采訪她的2021年相比,當前的世界局勢越發波譎云詭。能夠看到東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極力促成相互對話,更是這個時代值得珍存的價值取向。 “與時俱進,但絕不隨風起舞”,這是晚年樂黛云的自我評價。她“能將真實的生命經驗縱身入時代的洪流,在這一試金石上檢視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跡”,這也是我們重發此文紀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發表于2021年6月。 -
茅臺“散花飛天”鑒賞會:跨越絲綢之路的文化探尋
對泉州而言,海洋不僅開啟了通往世界的航路,也帶來了文化和經濟的繁榮。從南朝印度僧人真諦首訪泉州,到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泉州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吧⒒w天”茅臺酒鑒賞會跨越時空,從敦煌到泉州,重溫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這一文化之旅,彰顯了茅臺在品牌提升與文化傳承上的不懈努力與成就。 -
夏至音樂日走進內蒙古!伊利以音樂架起中法文化交流橋梁
-
“一言難盡”念高士 | 人來人往
多年來高先生不但對中西文化交流貢獻良多,經他穿針引線而促成的文化盛事更不知凡幾,例如抗戰時期為協助賽珍珠推廣中國戲劇到百老匯而翻譯了老舍的《桃李春風》;介紹張愛玲跟夏志清相識;為白先勇翻譯《臺北人》擔任導航手等,因此,高克毅不但“志高”氣昂,更堪稱“文化高士”而無愧。